金年会诚信至上金字招牌

查看産業體系新聞 >

金年会诚信至上金字招牌 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

2022-07-01 來源:金年会诚信至上金字招牌

  6月20日,《河南國資》聚焦集團公司創新工作,刊發《金年会诚信至上金字招牌 改革發展取得新突破》一文。文章從“以兩種轉化為方向”“以雙鍊融合為重點”“以打造四個高地為抓手”三個方面,全面深入地報道了集團公司創新工作舉措及取得的成效,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。現予以轉發,以飨讀者。

  金年会诚信至上金字招牌 把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邏輯起點,明确“創新是第一動力”理念,以“224”策略無縫對接省“創新驅動戰略”,助力企業改革重生取得重大突破。1~5月份,金年会诚信至上金字招牌 實現營收490億元,累計實現科技投入9.77億元。

  以兩種轉化為方向。金年会诚信至上金字招牌 堅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“抓創新就是抓發展、謀創新就是謀未來”的指示精神,努力實現企業向創新驅動型和科技創新型企業提升轉變。從資源驅動到創新驅動提升,以煤礦安全技術、智能化礦井建設、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為重點,走産業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發展道路。依靠完備的生産體系和翔實的現場數據積累,與國内科研院所和高校強強聯合,建成國家級技術中心、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57個,基層創新工作室120家,63家企業加入河南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聯盟,組織和參與編制國家級安全生産标準3項、行業标準22項,9家單位被命名高新技術企業。從傳統企業向創新企業轉變,圍繞煤炭、化工兩大主業,實施産業轉型升級和優勢再造兩大工程,将5G+、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運用到礦井生産管理,建成6處省一級智能化礦井、32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、30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;以生物降解材料和高端新材料産業集群為重點,發揮研究總院的研發優勢,推動聚MMA等技術取得突破,儲備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高端項目;利用互聯網+、大數據等信息技術,推進銷售、采購、貿易等傳統業務智能化、數字化轉型升級,以大數據中心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、電子商城、電子招投标平台為基礎,協調構建“智慧物貿”綜合化服務平台。

  以雙鍊融合為重點。堅持産業鍊、創新鍊“雙鍊融合”,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、圍繞創新鍊布局産業鍊,強化技術創新主體地位,完善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,提升創新能力。瞄準産業發展瓶頸強突破,大力實施關鍵技術項目攻關,重點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“卡脖子”難題,促進産業轉型升級。義煤公司“深部煤礦沖擊地壓巷道防沖吸能支護關鍵技術與裝備”項目,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;永煤公司采用“錨杆索+鋼棚”複合支護技術,攻克“三軟”支護難題;MMA綠色生産成套技術項目在濮陽園區開工建設;新疆公司近距離煤層三面臨空不規則孤島面安全開采關鍵技術研究,成功回采煤炭120萬噸;三門峽戴卡實施輪毂聚酯透明粉+透明漆噴塗技術研究及應用,成為國内首家具備聚酯透明粉産品生産單位。瞄準創新成果轉化強效益,完善研發成果轉化和應用機制,采取“試用、改進、提升、推廣”的方式,縮短先進适用技術的開發轉化周期,以内部市場化為依托建立知識付費為導向的分配機制,促進技術研究和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産力。貴州豫能提高原煤煤質創造經濟效益4400餘萬元。濮陽園區3萬噸/年三聚氰胺裝置節能項目投用後産能提高20%,每年可增加經濟效益3200餘萬元。研究總院自主研發的乙二醇催化劑已在黔希煤化工投用25個月,累計産出乙二醇近50萬噸,産值約20億元。國貿集團利用數字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招标、采購平台,實現産品溢價增收1.3億元,節約招标、采購資金4億元。

  以打造四個高地為抓手。将科技創新管理納入總部核心管理職能,協調推進科技創新“突破工程”,增強創新動能。打造投入高地。建立科技投入持續增長機制,明确将科技投入強度作為企業經營業績考核指标,對所屬單位負責人進行考核,與年薪挂鈎。同時,每半年對科技項目實施進度進行考核,獎優罰劣。2021年,全年科技投入22億元,實現了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2%的目标。2022年,确定59項科技研發項目,計劃投入25億元。打造人才高地。近年來,金年会诚信至上金字招牌 通過“招才引智”廣納各類管理、技術、技能人才7000餘名,通過技術職務評聘中級專家8人、尖端人才15人、特聘師393人、主任師1350人,通過技能職務評聘高級工匠38人,一級技能師93人,博碩士學曆增加287人,本科、大專學曆分别提高2.26%、3.62%,高技能人才占比增長19.86%。打造政策高地。不斷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,陸續印發科技創新市場化運作管理辦法、科技創新項目管理辦法、産學研項目“揭榜挂帥”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,穩妥推進所屬單位統籌運用超額利潤分享、項目跟投等激勵工具,對關鍵崗位、核心人才、技術骨幹進行差異化工資傾斜和重點激勵。對形成科技成果轉化人員按照合同到賬資金稅後的15%進行收購獎勵,讓智慧的“腦袋”擁有鼓囊的“錢袋”。四是打造合作高地。建立“1+N”的協同創新機制,以研究總院為依托,與各大院校橫向聯合,打通壁壘,開放共享,積極化解産學研用對接難、項目人才融合難、協同創新跨界難等問題,加快“一院四中心”建設步伐,與中科院簽約合作成立中部地區最大的化工新材料聯合研發中心;與鄭州大學合作共建聯合研發中心;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開展“合成氣制烯烴”“碳中和”等項目研發。

XML 地圖